软件是不是真的在蚕食世界?

编者按:软件蚕食世界。我们的实体世界正在越来越为软件所统治,或者换句话说,被少数几家大型云计算公司所统治。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究竟是不是像表面承诺那样,正在逐步采用对地球有利的绿色技术?而不是为了成本等经济方面的考虑而制造垃圾,真正地蚕食世界?James Stanier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原文标题是:Is Software Eating the World?

最近有消息披露说可口可乐一年制造了300万吨的塑料包装,据《卫报》这相当于一分钟200000个瓶子。这项披露是New Plastics Economy 领导的一项旨在提高对一次性浪费庞大规模意识的全球行动的一部分。
经过几十年不停的制造最终要填埋的材料之后,人类开始注意到我们的浪费问题。大致大型企业,小到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22017年,英国家庭的循环利用率为45.7%。欧盟给英国制订的目标是到2020年至少50%的家庭废物要循环利用。我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垃圾回收。
我们正在目睹我们所创造的物理产品与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之间的关联。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对自己购买的所有实体产品进行环境和道德审查。对地球有利不仅是对一个品牌的预期,也会成为主要卖点之一。知名户外服装品牌Patagonia给服装业开辟了一条以环境为重的发展道路,即便这意味着它的产品要卖得更贵——它的一件有机T恤卖到38美元,相比之下,Primark的只用2.61美元。价格做到这么低只有老天知道他们犯了什么样的罪。
我们愈发看到我们所创造的物理产品与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之间的关联。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所购买的其它东西。我们消费量很多不知道出处的看不见的产品,而我是创造它们的行业的一份子。
看不见的产品
我在软件即服务(SaaS)业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互联网交付软件的。客户订购我们的产品,然后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这意味着没有生产或者交换实体物品,表面上看,这似乎可以作为环境友好的卖点。毕竟,我们可没有一分钟制造20万个塑料瓶或者通过塑料盒套着的光碟分发上万份软件拷贝。
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个浪费问题。
不过,就像消费者对实体产品的制造方式进行更加仔细的审查一样,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审查我们的SaaS产品是如何创建和托管的。毕竟,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个浪费问题。技术业以及我们对拥有最新最快东西的不懈痴迷每年都要制造约5500吨的废弃电子产品。堆积如山的笔记本、一摞摞的平板电脑。如果速度不够快的话,我们就不想要。
所有这些复杂技术都是极难制造,所以毫不奇怪,也很难回收。你没法像纸张一样循环利用智能手机。
可是我们讨论的是SaaS!不是实体产品!你说得对。
那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云计算之前我们是怎么做的。
未来之前
在Amazon、Azure之类的云提供商出现之前,SaaS公司是在数据中心租用机架来跑自己买来的服务器的。我们得购买、安装和维护服务器,然后,大概4年左右之后,再把机器拆解回收。但这意味着我们对交付服务给用户的供应链拥有更大的控制。
如果客户希望知道我们的平台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是从哪里购买的机器,那些机器是在哪里制造的,安装的是谁,过保之后我们是放到哪里回收的。此外,如果我们想要找出我们的功耗下降至什么地方——数据中心是如何解决电力来源的——我们也可以办到。
技术公司、数据中心以及硬件供应商之间紧密关系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这就好比大家希望知道鸡蛋是哪个农场孵化的,那些鸡是不是放养的,平时过得好不好一样。
如果你现在要开公司,不用云供应商的话你会疯掉的。你不需要关心数据中心采购和合同的事情,也不需要费劲地翻看硬件规范来选出该订购什么样的机器,当然也不需要把它从货车上抬下来,并且接好线。机器坏的时候你不需要担心服务器修理的问题。
我知道数据中心的能效情况吗?他们告诉你多少你就知道多少。
在AWS、Google Cloud Platform、微软Azure等构建的美丽世界里,如果我想跑自己创建的软件的话,只需要建立一个帐号,输入信用卡号,然后点击几个按钮即可。现在我就有了一些计算空间,并且是全球可用的,只要我愿意为此付费的话,提供商会替我打理一切的。很好。
但是,鉴于云的使用量正在急剧增加,你可能会提出我们是不是把自家企业的环境供应链责任都甩给云提供商手里了。我知道自己产品所运行的AWS数据中心的大概位置,但是我知道那些机器是哪里采购的吗?不知道。我们知道数据中心的能效如何吗?他们告诉你多少你就知道多少。我知道那些机器坏了或者变得太慢之后去哪里了吗?不知道。
规模经济
因为我们不知道云供应商的内部运作机制,所以就指责他们在能耗、实际浪费方面的决策对环境不好,这么做是不明智的。采购、安装、维护、电力使用,以及最终的硬件回收均对云供应商的盈亏状况产生影响,所以你可以假设他们会做出明智决定。毕竟,这些公司是由聪明人运营的。如果说有谁知道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高效运营的数据中心的话,这个人必定是Amazon或者Google,不是我。
规模经济可以预测出云供应商运营数据中心要比你我做得好得多。只需要看看spot instances(现买现卖)如何提供手段,让客户在特定时间使用任何闲置计算资源,从而保证CPU周期更少,因而浪费的电力更少就知道了。此外,你还需要注意到类似Kubernetes这样的技术已经走出Google,变成利用机器最有效的方式。
但就像Patagonia可以向市场和消费者公开其供应链细节以证明其良好表现一样,大家担心像Netflix这样的主流SaaS做不到这一点。其供应链已经委派给云供应商,我们只能猜想他们会为了自己、社会以及环境的最大利益而运营。随着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在云端扩张,我们的行业正在越来越依赖于云供应商来做出对地球有利的正确选择。
截止2019年2月时,排名前三的云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分别是AWS的32.3%,微软Azure的16.5%以及Google的9.5%。阿里云有4.2%的份额,IBM Cloud占3.6%。其他的加起来占到了剩余的34%。
AWS称自己有着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长期承诺,并称去年1月已经实现了50%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该公司断定,相对于本地部署,客户用AWS可减少自身应用 88%的碳排放。AWS采购方面的信息有限,因为现在它在自己开发硬件,这自然意味着梗更多的受保护知识产权。据称AWS自己做硬件的主要驱动力是成本和可靠性。这对于环境和可回收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指望他们对绿色未来的承诺是真的。
Azure在2014年实现了碳中立,并宣称在电力使用效率方面“超过了业界平均水平。”它还说自己致力于未来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跟Amazon类似,Azure也自己做硬件,但是除了成本和可靠性以外还额外列举了效能和环境可持续性作为核心驱动力。
Google在可再生能源承诺方面也做出类似的声明,并称已购买了全球最可再生的能源。Google在美国、南美以及欧洲也有可再生能源项目。2016年,Google宣布一项承诺,称要尽可能久地使用硬件,从而实现垃圾的零填埋。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不错。但能从多大程度上证明他们说的是真的呢?
谁来看管这些看门人?
作为个人,在浏览网站和白皮书的时候,很难对大型云供应商恪守承诺到什么样的程度形成客观意见。2017年,Greenpeace发布了一份报告,里面评估了主要技术公司对环境的影响。下面就是这份报告给出的评分。

Greenpeace“Clicking Clean”报告对最大型公司给出的评分
尽管距离这份报告发布已经过去将近两年,但仍然有一些有趣的观察:
这些公司里面拿到C—F等级的数量多到令人吃惊
AWS的得分跟我通过它的的网站得出的印象并不匹配,尽管自报告发布以来它可能已经有了显著改进。
Google的声明似乎跟报告的看法相匹配。
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的得分都不高,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技术产业来说是个问题。
意愿 Vs 现实
那么,关于我们的云供应商,以及因此所有者这上面运行的主流技术公司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该相信谁呢?很难说。没有哪家供应商会开诚布公地说自己做得不好或者什么都不做,但光有意愿没有行动的话毫无意义。
规模提供便利的云平台的技术挑战极其艰难,可靠性和成本又驱动着云供应商开发自己秘密的硬件,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对绿色未来的承诺是真的。我们也许永远也看不到黑箱里面的东西。
如果能的话,我们可能会感到震惊。很多英国人吃惊地发现自己国家2/3的塑料回收都是打包运往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这样的国家的。这跟我们平时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很难撤销的。最近报道中国开始拒绝西方国家输出可回收废物只会令这件事情雪上加霜。
鉴于我们大概永远都不能对云供应商机器的获取、建造、供电、维护和回收拥有完全透明的了解,当我们越来越依赖其他公司来跑我们的东西时,我们又怎么能确定自己在为地球做正确的事情呢?作为技术的创造者,我们需要问一问我们的技术进步对我们叫做家园的那个地方是不是友好。作为技术巨头的客户,我们需要游说他们公开我们的供应链,确保我们回馈给地球的要多于索取。
 

相关产品

评论